最近有患者咨询我,某某中成药,很难喝,能够放到空心胶囊里吃吗,这让我想起之前另一位患者咨询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中成药做成散剂、颗粒剂,或许口服液,这些都剂型都没让中药的口味变好多少,为什么不都做成丸剂、片剂、胶囊呢?这些剂型都能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患者吃起来也更乐意承受。
其实这就涉及到药剂学的问题了,药并不是吃到肚子里就行了,不同剂型、不同的工艺对药物的影响都是十分大的,其影响远比咱们幻想的要大得多。这一点在西药上表现的尤为杰出,同一种药,相同的原料药厂家供货,可是不同厂家出产的,药效距离悬殊,这其间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制剂工艺上的距离。
而中医对制剂的剂型和工艺,相同有十分高的要求,《神农本草经》就这样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肘后备急方》记载:“……去渣,更汤上,煎令可丸”的论说。金元四我们之一的李杲也指出,“丸者缓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也”。
由此能够看出,散剂比较丸剂,起效更快,所以使用也有差异,急性的疾病合适散剂,缓慢的能够用丸剂。相同的道理,假如中药做成片剂,片剂到了肠胃中,需求先崩解,然后再溶解。起效就会比较慢,并且制剂工艺处理欠好,对溶出度也会有影响。
许多中成药,需求敏捷起效的,做成颗粒剂、口服液,没有崩解的进程,更充沛的被吸收,起效更快,也就更契合它的初衷。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做成丸剂,有时候是因为对制剂的工艺要求更高,需求战胜溶散时限增大的问题。
相同是丸剂,最近几年浓缩丸特别火,拿六味地黄丸来说,曾经是大蜜丸和小蜜丸,吃的量十分大,后来浓缩丸呈现后,体积小、服用量小,更便利,但实际上,处方中含有熟地、茯苓、山药等药材,含有十分多的淀粉、多糖类等成分,在潮湿剂的诱发和泛丸时滚压条件下,药物间黏性逐步增大,若枯燥温度过高,则易构成胶壳屏障,阻止水分进入丸内,不利于其崩解,然后延伸其溶散时限。所以对制剂方面的也是有十分高的要求,许多厂家为了赶这个噱头而上,其实做的并欠好。
因而,一个药的剂型,往往都是通过严厉考虑的,私自把它装到胶囊里,可能会让它的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