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时节,走进元氏县苏阳乡武庄村,似乎走进红薯粉条的“王国”,处处可见乡民为制造红薯粉条而繁忙的身影。乡民或清洗带土的红薯,或在村头的红薯加工点进行打浆过滤,或把制造好的粉条进行暴晒,银色的粉条瀑布般悬挂在农家宅院,恰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生动地展示着“农业开展、乡村殷实、农人美好”的图景。
一座炊烟袅袅、笑语阵阵的宅院引起记者的猎奇,同行的村干部介绍说,这是乡民孟子强家的粉条加工点,只见七八个身着白色工装的乡民熟练地络绎繁忙,有的正经过传送带主动传料,有的在细心分拣、除掉粉条上黑色的物质、粗细不均的残次品,游丝状的粉条漏洒在热锅中,不一会儿,白色的粉条就出锅了,工人们经过凉水洗淘,用手理顺规整,再一杆杆码好、暴晒,丝滑筋道的红薯粉条“锋芒毕露”。
据了解,孟子强流通土地200亩,种了西瓜红、蜜薯等多个种类。这几年,因为粉条的质量和商场越来越好,孟子强自己种的红薯不够用,所以他又改变思路,经过收买周边农户栽培的红薯以及粗加工红薯淀粉,加工成粉条后进行出售。
宅院里,正在一旁暴晒粉条的孟爱方喜滋滋地说道:“这个加工点开得便是好,不光处理了同村同乡红薯保藏的难题,也为咱们这些农闲在家的乡民增加了收入,咱们住在一个村子,我每年这个时分就来这儿干活儿,洗红薯、打浆、做粉条这些我都会,一天薪酬100多块钱,一季干下来,能为家里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武庄村是家喻户晓的红薯专业村,红薯栽培面积3000余亩。近年来,乡民瞅准商机开展手艺粉条制造,找到了增收的新途径。现在武庄村共有12个红薯粉条加工厂,每年可出产手艺红薯粉条5万斤,户均增收2万余元,一条合适武庄村开展的致富路正在构成。
周围烧火的老伙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如一亩红薯产值5000斤,光卖红薯只能收入3000多元,但制成700多斤手艺粉条,大约卖9000多元。他家本年栽培红薯17亩,总收益6万多元。”
“虽然俺们村粉条已经有了必定名望,但要打造成一个真实有影响力的品牌,还有许多事要做。”该村党支部书记耿海亮表明,粉条加工作为村里的传统产业,现在加工点比较涣散,出产规范不一致,为此村里谋划建造粉条产业园,一致管理,一致规范,把武庄村的红薯做大做优,拓展出售途径,带动乡民增收致富。 (记者 杜倩倩 通讯员 陈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