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据史料记载,古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自古被认为是“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孔子、蔡邕、嵇康、欧阳修、苏轼和福建的苏颂、朱熹、李贽、黄道周等都以弹琴著称。
漳州自古琴风兴盛,不仅在古民居、宫庙、宗祠的壁画、栏杆、石墙上,常见古琴形象,而且古琴还与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宣和年间,漳州林虚极以琴科高中,并“引御奏琴称赏”。朱熹任漳州知州期间更是将琴学视为教导民众的重要手段,使得漳州“家弦户诵之声不绝于耳”,并著有琴学理论著作《琴律说》。“闽海才子”黄道周和在漳州屯兵十六载的郑成功都是操琴高手。
《琴律说》(朱熹)-宋代《晦庵集》卷66,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千年古邑长泰县(2021年4月撤县设区),自古极重琴艺教化。据《长泰县志》记载,宋代时,邑令黄孟永视事长泰初年,于县治之东偏,整饬房馆数间,请匾“琴堂”,并撰《琴堂记》云:“琴之为物,体备阴阳之和,音函宫祉之淳。昔之人鼓一再行,民风世俗不掩辰而变”,阐释了古琴对于民风世治的影响。县志中还记载了琴室留存、琴器介绍、典礼乐谱等等,无不体现古琴文化在长泰的影响与发展。
《长泰县志》(清·乾隆版)之《长泰琴堂记》(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古琴及斫琴技艺渐渐复苏繁荣起来。
从古至今,大量琴书著录中都有着对斫琴技艺的记载,不仅翔实记录了材质的炮制方法、施材配料、秘旨配方等,对琴体布局、比例等方面都有规范的设计要求。据统计,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型制样式有51种之多,斫制流程包括12个环节100多个步骤,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制作完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斫琴之复杂可见一斑。
但是,过去所制古琴仍常有琴体变形、开裂等意外情况发生。即便到了当代,在南北方不同气候的环境下,古琴依旧会出现变形开裂的问题。
好的古琴之所以能够保存上千年,除了选材,髹漆也是关键。谢建东说,古琴使用的是天然生漆,耐腐、耐磨、隔水、绝缘,对人体无毒无害。古琴底胎的制作,需要十几道的工序,“我们在古琴木胎完成后,将琴体涂上由生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的灰胎,进行由粗到细、反复多道的髹涂,整个工艺下来要耗费近两年的时间。”上弦是制作工艺的最后一步。《长泰县志》载,琴弦“只用白色柘丝为上,原蚕次之”。但用丝做琴弦,其音古朴,却容易受环境影响而跑音,不耐用。
近现代以来,逐步用钢丝弦替代传统丝弦,更耐用,但其余韵腻长且带有金属声,失去了古朴韵味。
为了让古琴能配上好的琴弦,谢建东组织众多学者、琴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出“龙人冰弦”。“龙人冰弦”以高强度合成纤维丝、真丝及尼龙丝制作而成,不仅弥补了丝弦、钢弦的不足,而且具备丝弦的古朴音色。这一创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受到业内盛赞。
2017年,古琴制作技艺(长泰)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以高强度合成纤维丝、真丝及尼龙丝制作而成的龙人冰弦(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来自漳州一中、三中、高新职业技术学校和广州九十七中等学校的师生,在龙人古琴文化村开展各种蒙学、研学、教学活动。组织这样的活动,谢建东已经坚持了十年。
“福建古琴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各领风骚的局面。如何让古琴在当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方向。”本着“为古琴安个家”的梦想,2010年,谢建东在长泰区国家森林公园天柱山脚下建起了龙人古琴文化村,一群志同道合的琴人在这里开始了斫琴技艺传承创新和古琴文化传播的新探索。
2015年,长泰龙人古琴代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参加意大利米兰世博会;2022年,谢建东的三床古琴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藏;同年,漳州市龙人艺文职业技术学校获准成立,古琴文化传承进入了职业教育。
长泰龙人古琴代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参加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