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抗疫有我:智能时代传媒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方智库论坛”青年论坛(北京——上海)在线上成功举办
4月17日,智能时代传媒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方智库论坛”(OFCT)青年论坛(北京——上海)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企业家、青年学子及家长代表以这种特殊的云上学术研讨方式表达了对抗疫的信心与决心以及对学术研究的满腔热情,表达了对抗疫中人们的支持和声援。
本次论坛由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方智库联盟(OADC)、全球文旅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GCPC)、《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课题组、全球品牌信用协同创新研究中心(GBCC)主办。围绕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强国与软实力发展、疫情期间网络舆情分析、互联网与智能传播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广西、甘肃、湖北等全国各地专家、青年学者及学子以及中传华夏国际文旅发展集团员工代表及学子家长近百余人共聚“云端”,为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及传媒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为上海抗疫加油鼓劲。
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和专家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兼大运河组协调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高级编辑、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方智库联盟主席、全球文旅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顾问、理事长周泓洋先生;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执行主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包国强先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先生;中传华夏国际文旅发展集团执行董事、总经理林金华先生;财政部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吕顺兴先生;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副主任、副研究员、副教授江凌先生等。
本次论坛主会场由上海大学青年学子徐莘喜主持。开幕式上,播放了由徐莘喜、程怡宁、付琪、孙妮、方凯莉、路倩、李宛茹等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精心制造的配乐诗朗诵视频《致大上海——献给抗疫中的人们》。该诗由中宣部《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创作,以恢弘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深挚的情感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面对疫情的坚韧与信心,深深地感染了参会人员,令广大青年学子和观众深受鼓舞。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制作的抗疫视频《致大上海——献给抗疫中的人们》(作者:刘汉俊)
本次论坛主席周泓洋教授在致辞中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来宾和奋斗在抗疫前线的所有工作人员表示了敬意。他指出当今世界各种不安的因素依然存在,除了上海深受新冠疫情的侵扰之外,在欧洲,俄乌冲突持续升温,并且介绍了政治学家康斯坦丁·西夫科夫博士关于世界大战的论点。周泓洋教授还指出了他对元宇宙这一新态势的展望,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元宇宙产业的产值会占GDP的50%以上,元宇宙将会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新四维空间,是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最后,周泓洋教授以《少年中国说》最后一阙,表达他对此次青年论坛的举办和与青年学者们进行对话的真诚期待。
论坛主席、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泓洋教授致辞
贺云翱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文化强国与软实力发展是国家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文化”作为人的本质所在和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文化软实力在当今知识经济和智能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个人、民族与国家的核心发展力和竞争力。国家软实力建设内涵包括文化资源建设、教育、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价值观传播、文化安全维护等。目前,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一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存在区域、城乡、部门间发展不平衡,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不够充分,文化遗产资源事业投入与活化能力不足,文化经典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等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像抓经济那样抓好文化软实力建设,高度重视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发展能力,统筹抓好文化高峰建设和着力解决文化软实力在区域、城乡、行业间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视国内国际协同创新,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加强决策的科学研究等,以不断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水平、质量和效率。
吕顺兴在致辞中分享了他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的感受,他指出文化建设要为民族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政治性和社会性,他还批评了当前不少旅游景区存在的同质化现象,这不仅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无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他还指出若没有经济利益,那么进军文化产业对文化企业的存在来说就没有意义。因此,如何在督促文化企业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保障文化企业的经济利益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包国强教授代表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向莅临此次会议的嘉宾表示了真挚感谢,他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做好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他还指出当下,受到新冠肺炎的影响,上海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对文化发展与时代进步的探求,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界、业界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等议题的认识。随后,包国强教授介绍了首届文化产业东方智库论坛召开的盛况,此外他还介绍了上海大学和全球文旅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最后,包国强教授指出本次智能时代传媒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方智库论坛”(OFCT)青年论坛旨在激励广大青年学子潜心学术,提高学术水平,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提炼思想、切磋技艺的良好平台。
江凌副教授做了题为《论文旅新业态的生成机制与发展策略》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推动文旅新业态生成的政府宏观政策支撑机制、技术创新驱动机制,并指出了文旅新业态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文化内涵挖掘和附值不够、文旅新业态开发模式相对粗放、过度追求商业利益、新技术场景潜伏安全隐患、异域文化的本土适应性不高等问题。
包国强教授做了题为《网络时代国有文化企业主体地位:问题与方案》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文化产业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需要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中占据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才能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然而在网络时代,随着民营文化企业异军突起,国有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在民营文化企业的冲击下,有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包国强教授详细分析了网络时代巩固国有文化企业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面临的风险及其成因,并提出了要从创新党管媒体的方式和模式、强化技术创新、加大资金支持,盘活现有资本、进行企业数字化赋能、尊重消费者,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解放国有文化企业的生产力、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路径巩固国有文化产业的主体地位。
随后,“智能时代传媒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方智库论坛青年论坛的三个平行分论坛同时进行了线上的研讨。
分论坛一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付琪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邓庭筠、河南大学李宁宁、上海社科院江晨、河南农业大学常华科、辽宁理工学院贺晓娇、罗格斯大学王安琪、每日互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何伟、上海理工大学李紫薇、外研社索煜琪、云南艺术学院彭冬雪、浙江工业大学朱小羽及粟蕾乔、宋平、方凯莉、李宛茹等16位青年学者、学子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播、文化强国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李宁宁对网络空间中文化产业发展生成的空间进行了总结分类,包括数字空间、沉浸式空间、消费空间、私域空间、共享空间、融合空间等。栗蕾乔分析了数字化如何赋能我国音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出我国拥有全球数字化程度最高的音乐市场,已经取得全球瞩目的出色成绩,但也存在着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资源投入不平衡、数字表现形式和数字文化内容不匹配等问题。方凯莉探讨了如何构建文化质量体系,并在在分析构建文化质量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技术赋能以及完善文化体制机制这五大保障文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李紫薇通过数理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构建了中国文化产业安全性发展的评价指标及其模型,指出该指标和模型能够预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风险,避免在创作、生产、传播和市场等各个环节的负面效应。朱小羽指出知识中产群体扩大再生产,是工业型社会向知识型社会演进的必要条件。开展知识创业研究,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产品、探索新模式、构建新业态。彭冬雪以“山东手造”为切口,探讨了山东省因如何将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进一步赋能山东文化产业的升级发展,指出“山东手造”更新着人们对山东的认知,更新着山东的文化形象。索煜琪分析了技术、政治、资本、舆论环境等影响新闻业体制机制的因素,并通过对质性数据的收集、概念化编码和对概念关系的叙事统一,结合“观念-管理-执行”的新闻媒介体制层次分析,构建了智能传播格局中新闻业体制机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
在文化传播方面,邓庭筠基于SOR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从媒体视角深入地分析了自媒体时尚意见领袖营销对自媒体用户服装购买意愿和行为的作用机制。贺晓娇分析了新媒体视域下乡村品牌传播战略,指出新媒体平台运营是打造乡村品牌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专业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以解决当前乡村品牌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何伟将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的主要问题归纳为对外传播的“差异化”工作没有做好,表现为受众思维尚未完全确立、对文化输出国的研究不够深入两方面。要通过唤醒输出国不同阶层同中国文化的共振、对外传播的策略上要注重读者情感寄托的实现等方法来解决。宋平分析了疫情期间网民在社交平台的言论行为,指出为了更加精准地引导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应将大数据定量计算和舆情决策者定性分析相结合,掌握网络舆情引导主动权,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信息的鉴别与管控。
在文化强国方面,李婉茹探讨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指出构建科学、全面、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绩效评估制度化、结构化、标准化,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王安琪探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播体系的建设问题,指出传播体系建构的核心包括建设健全文化传播的发展和约束机制、打造文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协同机制、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传播内容等方面。陈泰旭认为文化安全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特征,文化安全往往涉及到一个尺度、程度的问题,需要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作为判断的尺度,包括主体标准、状态标准、风险标准、能力标准。
分论坛二由上海大学青年学子鲍怡婷、周馨缘主持,周馨缘、阿迪哪、迪丽拉热、王海蓉、石嘉文舒、陈韬宇、曹婷兰、王蓓琳、赵广新、黄书贤等20位青年学者围绕互联网及其社会影响的话题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展开了讨论。
不少青年学子探讨了互联网的负面社会影响及其治理方面的问题。如周馨缘以“杨笠代言英特尔”相关事件为例,分析了当今互联网舆论热点事件中愈加严重的对立现象。石嘉文舒分析了网络时代的性别问题。曹婷兰探讨了如何维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问题。鲍怡婷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互联网用户,并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中。但由于网络监督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项规则、运行体系等还不够规范,用户对各项公民权利的认识不够深刻等原因,在投诉和举报过程中,存在信息虚假、非理性、以举报和投诉来实现对某人的打击报复等问题。付怡梦分析了饭圈集资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出资本遵循流量为王的根本逻辑进行幕后操作、利用粉丝攀比心理,刺激粉丝集资打投、愈发严重的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等问题都是导致饭圈集资发生的深层原因。
也有不少青年学者探讨了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给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带来的新变化。如阿迪哪指出传媒与文化的发展,在当今时代越来越迅速,且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迪丽拉热分析了网络直播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王海蓉分析了网络时代中国社会的媒体危机报道的现状。陈韬宇分析了元宇宙给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指出现如今,媒体站在元宇宙时代的前沿,成熟的元宇宙诞生后,媒体能够为其提供大量的数字内容,媒体在元宇宙中仍可继承其原有的受众。时钥对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王蓓琳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新特征、新变化、新机遇。赵腾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了泛娱乐化现象,指出互联网环境的娱乐化会直接导致传播时空、风险信息、媒介偏向、人类情感和人类审美的娱乐化。郭衹衹认为社交媒体是当今世界的真正力量,它们能够制造舆论,支配舆论和控制舆论,这也意味着它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考、选择和行动的方式。黄洙京探讨了5G通信技术给企业工作环境带来的变革。倪斯嘉分析了中国互联网极端女权现状、形成原因及境外势力干涉我国女权的条件和运作模式。恩卡尔指出短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经超过即时通信,一方面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走高,另一方面抖音、快手系列的短视频产品,对腾讯系即时通信产品的用户使用时长占比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腾讯系产品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阿拜指出年轻人是互联网文化与生活的主体,也是创造互联网文化与互联网内容的主体。黄书贤指出融媒体时代,网络新技术层出不穷,跨界融合成为新的趋势。网络媒体要想在新闻界脱颖而出,需要提升创新生产能力,整合媒介资源,注重用户体验。
分论坛三由上海大学青年学子孙牵夕、陈嘉怡主持,孙牵夕、陆玥瞳、陆昀芸、施佳韵、方伊云、李文英、陈玥、江依玲等12位青年学者围绕短视频、智能传播、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方面,孙牵夕分析了新媒体平台建设美好乡村生活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方伊云以“躺平主义”舆论背反现象分析了网络传播中的沉默螺旋理论,指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当前的中国互联网政治语境中逐渐加强,网络与现实的政治生态环境不断靠近。李文英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如何赋能金融风控治理与监管。沈若宇从信息消费的角度分析了信息发布与监管在国内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陈嘉怡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暗访的困境与出路,指出步入智能媒体时代,隐性采访呈现出概念泛化、形式复杂的新态势,并迎来“新暗访时代”。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融合。
在智能传播方面,施佳韵以今日头条为例分析了智媒时代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把关模式,指出今日头条的把关主体由内容创作者、算法、人工审核与平台用户所构成。陈玥分析了老年人在智能传播时代的对健康信息的需求问题。汤玉芸分析了智慧广电助力如何推动超大城市政务服务的开展,指出智慧广电是对未来广播电视的战略定位及诠释,是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当今超大城市的政务服务智慧发展面临着安全责任、信息风险、数据互通等问题,而广电的技术专网和行业性质恰巧能够贴合弥补其中缺陷。
在短视频方面,陆玥瞳分析了当前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陆昀芸分析了短视频中的网红“儿童化”现象,指出短视频的出现使得成长和暴露在媒介环境中的儿童呈现出成人化的趋势,出现了所谓的“网红儿童”,成人化反映出网红儿童的最本质特征,即对成年人的模仿。江依玲以李子柒的短视频为例分析了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指出在短视频中,中国文化元素在众多网红的短视频中被符号化和背景化。
在闭幕式上,再次播放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精心制造的配乐诗朗诵视频《致大上海——献给抗疫中的人们》(作者:刘汉俊)为身在上海的学子们及人们鼓劲加油。
接下来,各分论坛的主持人对各分论坛研讨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汇报。分论坛一的主持人付琪介绍说,该论坛共有32名青年学子参与,16名青年学子进行了发言。青年学子们讨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启发性,研讨过程中青年学子们的观点碰撞产生了很好的交流效果。分论坛二的主持人鲍怡婷介绍说,该论坛共有23名青年学子参与,20名青年学子进行了发言,其中还包括了来自留学生的发言。分论坛二研讨的焦点都是当代大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要点如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体现出了青年学子们对社会问题的独特思考及其社会责任感。分论坛三的主持人孙牵夕介绍说该论坛共有12名青年学子进行了发言。分论坛三的青年学子们分享积极性很高,无论是研讨的话题还是想法,都具有相当的深度。
然后,程怡宁、孙妮、彭冬雪三位青年学子代表结合自身实际分享了自己对抗击疫情、科学研究和参与论坛的感受与收获。
上海大学程怡宁说,奥密克戎突然席卷上海,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一直被当成孩子们的90后,用年轻的肩膀担起了社会责任,为抗疫注入了新生力量,无数的年轻志愿者奋斗在抗疫一线,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精神。从中她深刻感受到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就有希望”这句“习语”的分量。
上海大学孙妮说,思维改变世界,文化成就未来,巍巍华夏、浩浩中华传承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流长,它影响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去开拓、去进步。因此,文化的力量不可估量。她希望所有的青年朋友都能够在拥有文化自信的同时,正确吸收和对待外来文化,求同存异,着眼未来,立足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凝聚出奋斗的力量。
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彭冬雪说,今天的论坛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是一个特别难得的、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参与此次会议,让她从各个方面、各个层面了解了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议题,如对文化产业的资本垄断、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变现、文化产品如何吸引年轻人注意了等话题的讨论给予了她很大的启发。她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类似的论坛活动出现,让青年学子们在专家、教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随后,包国强教授以感恩、收获与期望三个词表达了他参与此次论坛的感受。他以感恩一词表达了对所有来宾和幕后工作人员的感谢,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尤其是在这困难重重的疫情期间。他以收获一词表达了他从青年学者、学子的发言中收获的知识、从各位来宾的参与中体会情谊、和从论坛的举办中得到的经验。他以期望一词表达了他对青年学子们未来的期待和东方智库论坛发展前景的展望。他说,目前,正值上海疫情防控攻坚的关键时刻,我相信,在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终会取得这场疫情攻坚战的胜利。我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本次论坛一定能够不负众望,结出累累硕果!他寄语广大青年学子说,大道如砥,青年先行。广大青年学子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传承并光大上海大学深厚的红色文脉和伟长精神,为国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及软实力的提升与传播,贡献自己的年轻力量。同时也欢迎青年学子求学上大,努力成为大为之才,大用之才,大有之才,大能之才,大德之才。
论坛主席、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泓洋教授进行论坛总结
论坛主席周泓洋教授谈到在论坛举办过程中,聆听着青年学者的多维度多视角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一股股热浪不断地冲击着内心,体味到自己年轻时候的热血和激情,并一一列举和点评了青年学者们的发言中给他带来启发的内容。他还以自己做10年人民日报记者的亲身经历,阐释了新闻是用笔写出来的,也是用眼睛看出来的,还是用脚走出来的,更是用心归纳、总结、抽象、升华出来的这一理念,以此激励学习新闻传播学的莘莘学子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并指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周泓洋教授将“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上大,与天不老!壮哉我上大少年,与国无疆!”一词献给了广大青年学子们,令广大青年学子深受鼓舞。
据介绍,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是一所由中国领导的,有深厚红色基因的高等学府,曾是重要的革命策略基地、干部培养基地,培育出了许多重要的国共两党领袖人物如瞿秋白、郑中夏、蔡和森等和无数的革命青年。
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是依托上海大学的学科及研究资源,联合国内5家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单位共同组建,该中心是国内首家基于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的智库研究机构,致力于构建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研究的“中国话语”及“东方话语”,致力于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立体研究与实践,致力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提升与构造,致力于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全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软实力提升的高端研究智库。是国内第一家基于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研究的智库研究机构,聘请国内外顶级专家117人,受聘为国内10余家著名单位的智库咨询机构,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等各类项目40余项,是全国文旅产业发展东方智库论坛发起和主办单位,也是全国文旅产业发展东方智库联盟发起单位和秘书长单位,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50人圆桌论坛”及全球文旅产业发展“百人东方会”的发起单位和秘书长单位。代表成果为《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质量报告》,代表活动为文旅产业东方智库论坛。
文化产业东方智库论坛于2021年由上海大学和国内36家顶级院校重点研究单位共同发起,并于2021年召开首次论坛,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专家的高度重视,国内包括光明网、中国经济网、学习强国等30余家权威媒体进行报道,产生较大社会影响。东方智库论坛青年论坛是东方智库论坛的子论坛,旨在激励广大青年学子潜心学术,提高学术水平,使广大青年学子砥砺思想,切磋技艺的良好平台,将秉承“积极向上,唱响东方”的宗旨,坚持办好,力争成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新智库新平台。( 陈泰旭 付琪 徐莘喜 )
附:《配乐诗朗诵视频“致大上海——献给抗疫中的人们”》(视频)(请点击欣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