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词是人们了解和捕捉前沿趋势的“新闻棱镜”。“十四五”开局以来,学校新闻网“媒体农大/科技之窗”栏目汇集校外主流媒体和重要网络平台对我校的两千多篇报道,其中涌现不少科技热词,从不同侧面反映我校组织实施或参与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势。
《中国科学报》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授张福锁题为《应加快农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文章,认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促进绿色食品产业与健康消费,需要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的支撑。该文提出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一些重点方面,主要包括:绿色肥料、农药、种子等农资创制;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技术;根际生命共同体定向调控技术;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健康土壤培育技术;高产高效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绿色低碳种植与污染阻控技术;智能化精准健康养殖技术;畜禽粪污低碳循环利用技术;绿色种养一体化集成技术;绿色健康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
科学网、中国科技网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成立教育部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国农学领域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前沿科学中心和基因编辑部级重点实验室。赖锦盛教授担任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因编辑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包括作物、动物、园艺、草业和微生物五个方向共300多人
什么是基因编辑呢?乡村振兴TV新华号在题为《重磅!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发布》的报道中解释说,基因编辑是一种能够对生物体的目标基因进行定点“编辑”的工程技术,四次被评选为“世界十大科学进展”。该报道认为,由中国农业大学与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挖掘的两把属于中国的“基因剪刀”——Cas12i和Cas12j于2021年获得专利授权,打破了我国在基因编辑核心工具领域的技术空白。
近一个时期,校内外媒体跟踪报道中国农业领域工程科技未来20年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工作推进情况,2022年1月11日召开的中国农业领域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第二次工作推进会上,康绍忠院士主持,粮食安全、畜牧工程、水产工程、动物疫病、园艺工程、林草业与生态、农业工程、农产品贮藏加工、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现代化等10个课题分别汇报了研究工作进展,与会专家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战略研究的意见和建议。项目综合组副组长、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高旺盛强调,各课题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对重大技术需求的国际分析、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同时要紧密结合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中长期规划所提的国家目标进一步研判国内的重大技术需求。
《人民日报》题为《“东北来得比较多,我十分关心这里的振兴发展”》的报道,介绍我校李保国教授是将吉林梨树县视为“第二故乡”的“新东北人”。该报道说,2020年7月,在梨树县考察调研的习问到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在听取李保国关于梨树模式的汇报后,习颔首赞许,思虑深远:“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新华社一篇题为《习关切事“耕地中的大熊猫”要保护好》的报道,讲述了梨树模式升级版精准对接农业现代化的新进展。该报道介绍,2021年开始,梨树模式试验团队尝试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打造升级版,从保护黑土地向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过渡,最终形成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如果试验成功,将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对接。”李保国教授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端牢中国饭碗,还要让碗里装好粮、装精粮!”
《农民日报》发表我校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题为《建设智慧农场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文章,介绍了无人农场、智慧农场的发展趋势。认为无人农场、智慧农场主要涉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四大关键技术。无人农场不等同没有人,实际上保留了人,但同时依靠机器进行作业,从而促使作物产量提升、资源利用率提高,水、肥、药施用量减少,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网在题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蓬工程”将在河北涿州建成》的报道中,介绍“模式动物(猪)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又被称为“天蓬工程”,于2019年8月在河北涿州启动建设,该项目由教育部、中科院作为主管部门,由中国农业大学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建。该报道说,中国农业大学发起了猪大科学计划,重点针对大设施的定位,充分实现模式猪在人类医学和现代农业中的价值,瞄准生物医学研究的源头和国家战略核心技术,将助力我国养猪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三亚研究院的新进展方面,海南全健康(兽医公共卫生)研究中心大楼已获批。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正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全健康策略从“人-动物-环境”整体视角考虑,利用跨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交流和协作,来解决复杂的人类健康问题。
2022年1月4日,“中国农业大学-腾讯为村乡村CEO计划”年会暨首期开班式在深圳举行,乡村CEO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李小云教授介绍说该计划探索乡村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包括探索培养乡村职业经理人,如何让职业经理人在合作社、农民经济组织及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作用,以及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支持乡村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等。
新华社客户端的一篇题为《“驻村大学生”忙碌在“未来果园”》的报道,介绍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西营村“未来果园”,通过天上的无人机、地上的墒情传感器和地温传感器及空中的卫星遥感系统来收集果园信息,根据“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收集及数据集成,来指导无人驾驶机械设备的田间操作。
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开化论坛上,20位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发起“开化倡议”,呼吁社会学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研究。“开化倡议——社会科学学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倡议”从扛起使命担当、立志大有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深耕学术研究、创新行动试验、培训乡村人才、传承优秀文化、推动合作交流、贡献中国方案、构建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奔赴乡村田野等12个方面,发出了社会科学学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宣言。
我校植物保护学院昆虫演化与基因组学课题组副教授刘山林博士在Cell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基于5万年古DNA与基因组大数据分析解密小种群濒危物种的演化和保护。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赵兴波介绍,古DNA是指从古生物遗存中获取的DNA分子,古DNA研究经历了线粒体基因片段分析、多基因片段分析到线粒体基因组和基因组分析的技术演变。
我校信电学院吴才聪副教授带领的北斗团队利用北斗大数据服务“三夏”麦收,引起行业高度关注。在“202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峰论坛”上,吴才聪老师发表《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大数据构建及应用》的主题演讲,重点分享了基于北斗的农机的大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