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的来临加速了智媒化的进程,场景融合与关系网络正在重塑媒介的播样态。移动短视频、网络直播的跨界融合逐渐成为传播新常态,也为主持传播的价值探索赋予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面对日益多元的信息需求,我们需要及时审视、思考与厘清技术冲击与文化变迁中的主持传播。因此,对于主持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应从本源“再出发”,立足智媒时代新变革,拓展理论研究新视野。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所提出的媒介进化“三论”(补偿性媒介理论、人性化发展理论、软媒介理论)揭示了技术发展洪流中媒介的转变升级,以及媒介生态环境中传播活动的全新样态。他认为,传统广播是对于纸媒的补偿,电视是对于广播的补偿,网络则是对于纸媒、广播、电视的综合性补偿。
5G、互联网+、4K、5K、VR、AR的产生再次革新了传播活动展开的方式、渠道、效果,各大“旧”媒介得到了全新的补偿。5G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率,VR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沉浸式的传播,5K高清成像技术优化了视听传播的效果。
对于主持传播而言,无论是AI新闻主播的出现,还是人工 智能主持人的诞生,都在“打造媒介奇观”“注入新鲜血液”“提升业务效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样颠覆了以往受众的“被动地位”, 深陷“子弹论”峡谷中的受众摇身一变,成为“主动的”用户,并因自媒体的加持,牢牢把握了主动权,这种情况诠释了莱文森“人性化发展理论”的本质内核。
身处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只有放慢脚步,审时度势,才能产生“顿悟”,发现 “机遇”。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主持传播也时刻在发生变化。无论是融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还是智媒体、全媒体,技术如同有力的甘泉,冲垮了困境的堤坝,为主持传播送来了源源不断的机遇。
然而,在“变”的同时,主持传播同样需要 “不变”;在“创新”的同时,主持传播同样需要“坚守”。回归历史,反观经典,以史为镜,将稳固主持传播的发展根基。积极思索,相时而动,不断实践,将拓展主持传播的发展前景。
在智媒体与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在技术的辅助作用下,主持传播研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在发展中把握机遇,在进步中迎接挑战。
主持传播主体之所以能够彰显自身的“生 命力”“活力”“温度”,是因为情感、思维、副语言等内容的表现。而这些内容的 传递又主要以“语言”展开。正如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言,“人类正因为言说而得以为人”。无论是在主持传播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口语”在传 递信息、表达情感、阐释思想、发布号令等方面扮演着必不可缺的角色。可以说,在当下形形的社会中,主持传播的外延得到了极大拓展。
主持传播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既与新闻学、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语言学 有关,也与社会学、艺术学、心理学等挂钩。因此,以有声语言与副语言为传播介质 的主持传播并不局限于媒体行业,法律、教育、企业、管理等行业都与主持传播有着密切联系。主持传播的遍地开花预示着其生命力、发展力、创新力之雄厚。
本书依托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暨第五届口语传播高峰论坛,以“解构与重塑:智能时代的主持传播”为主题,围绕 “主持传播史论研究的范式创新”“主持传播与粉丝迷群文化”“主持传播中的视觉修辞与媒介批评”“媒介技术变革与口语传播演变”“公共话语中的身份、表达与权力”“草根文化场景下的主持传播”“智能技术迭代与主持传播创新”“跨领 域口语传播运用”等议题展开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与参考价值。